當前位置:大學路 > 教育資訊 >正文

全面解讀高中化學十二種有機反應類型,你想要的全在這兒了

更新:2020年03月30日 19:24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全面解讀高中化學十二種有機反應類型,你想要的全在這兒了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全面解讀高中化學十二種有機反應類型,你想要的全在這兒了

連續(xù)幾年的高考中都涉及到描述有機反應類型,在描述有機反應類型時,必須注意語言的準確性。例如醇分子之間脫水成醚的反應不能叫做脫水反應,只能叫做取代反應;同時注意不能用無機反應類型套用到有機反應中,例如,裂化反應和裂解反應不能叫做分解反應。本文通過全面歸納有機反應類型,理清學習有機的思緒,給學生形成一個整體影響,避免在學習考試中出現(xiàn)誤區(qū)。

1、取代反應

取代反應是指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包括:鹵代反應、硝化反應、磺化反應、鹵代烴的水解反應、酯化反應、酯的水解反應等。由于取代反應廣泛存在,幾乎所有的有機物都能發(fā)生取代反應。

2、加成反應

加成反應是指有機物分子中不飽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jié)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包括:與氫氣的加成反應 (烯、炔和苯環(huán)的催化加氫;醛、酮催化加氫;油脂的加氫硬化)、與鹵素單質(zhì)的加成反應、與鹵化氫的加成反應、與水的加成反應等。只有不飽和有機物才能發(fā)生加成反應。

3、消去反應

消去反應是指有機物在適當條件下,從一個分子脫去一個小分子(如水、HX等),而生成不飽和(雙鍵或三鍵)化合物的反應。包括醇的消去反應和鹵代烴的消去反應。在中學階段,酚不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并不是所有的醇或鹵代烴都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4、脫水反應

脫水反應是指有機物在適當條件下,脫去相當于水的組成的氫氧元素的反應。包括分子內(nèi)脫水(消去反應)和分子間脫水(取代反應)。脫水反應不一定是消去反應,比如乙醇脫水生成乙醚就不屬于消去反應。

5、水解反應

廣義的水解反應,指的凡是與水發(fā)生的反應。中學有機化學里能夠與水發(fā)生水解反應的物質(zhì),一般指的鹵代烴水解、酯的水解、油脂的水解(含皂化)、糖類的水解、多肽或蛋白質(zhì)的水解等。

6、氧化反應

氧化反應是指有機物加氧或去氫的反應。包括: 醇的催化氧化:羥基的O—H鍵斷裂,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的C—H鍵斷裂,去掉氫原子形成C=O鍵;醛類及含醛基的化合物與新制堿性Cu(OH)2或銀氨溶液的反應;乙烯在催化劑存在下氧化成CH3CHO;有機物的燃燒、不飽和烴和苯的同系物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等。苯酚在空氣中放置轉(zhuǎn)化成粉紅色物質(zhì)(醌)。

7、還原反應

還原反應指的是有機物加氫或去氧的反應。包括醛、酮、烯、炔、苯及其同系物、酚、不飽和油脂等有機物的催化加氫。

8、酯化反應

酯化反應是指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應。酯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但是并非所有生成酯的反應都屬于酯化反應,比如CH3COONa+CH3CH2BrCH3COOCH2CH3+NaBr的反應就不屬于酯化反應

9、聚合反應

聚合反應是指由小分子單體相互發(fā)生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應。包括加聚反應(烯烴、炔烴和二烯烴的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羥基酸和氨基酸的縮聚反應、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縮聚反應和苯酚和甲醛的羥醛縮合反應)。

10、裂化反應

裂化反應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把相對分子質(zhì)量大、沸點高的長鏈烴,斷裂為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沸點低的短鏈烴的反應。深度裂化叫裂解。

11、硝化反應

硝化反應是是向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應。硝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的一類。中學化學的硝化反應包括苯和甲苯的硝化反應。

12、顯色反應

顯色反應是指將試樣中被測組分轉(zhuǎn)變成有色化合物的化學反應。顯色反應包括苯酚溶液滴加氯化鐵溶液后顯紫色。淀粉溶液加碘水后顯藍色。蛋白質(zhì)(分子中含苯環(huán)的)加濃硝酸后顯黃色(黃蛋白反應)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娜娼庾x高中化學十二種有機反應類型,你想要的全在這兒了,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全面解讀高中化學十二種有機反應類型,你想要的全在這兒了”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